Akka是一个构建分布式高并发,带有容错能力的事件驱动的工具包。Akka有Java和Scala两种实现,是Actor模式的常用实现。在Akka中,Actors是基础执行单元,并且也拥有Actor模式中所涉及的一个Actor要具有的所有元素。
关于Actor模式可以参考本站文章:Actor模式
Akka框架有两个实现,目前在网络中出现最多的是Akka Classic。Akka Classic一般会使用AbstractActor
或者UntypedAbstractActor
来定义Actor,这带来的坏处是Actor不能区分所发来消息的类型,也就是Actor所接受的消息不是指定类型的,Actor可以接受任意类型的消息,甚至是Object
类型。在这种自由类型作为消息的实现模式下,一旦系统规模变大,那么系统中的Actor就会变得难以控制。并且Akka会将Actor无法处理的消息自动转给unhandled
方法,以保证所有的消息都能得到处理,这也就吞噬了一些潜在异常和逻辑错误。
为了引入一种通讯协议机制,Akka推出了改进以后的Akka Typed实现。明确指定Actor所能够处理的消息类型,为Akka带来了强制通讯协议的支持。所以在使用Akka Typed实现进行系统设计时,就需要采用“协议优先”的设计方法,先从Actor能够处理的消息类型出发开始设计。
虽然Actor模式能够支持数量众多的并发系统设计,但是如果功能粒度切分过细,也同样会引入不必要的复杂度。
实现自己的Actor
Actor是Akka框架中的核心元素,也是需要定义的数量最为庞大的内容。在Akka Classic实现中,通常都是使用静态内部类来定义Actor所使用的消息类,但是在Akka Typed实现中,消息类的定义,还是推荐独立出来。
定义消息协议
根据“协议优先”的设计原则,要开始定义一个Actor模式的系统,需要首先从Actor之间的交互开始定义。Actor之间用来进行交互的消息主要其实主要有两种:发送和接收,也就是很多示例中常见的Request和Response。
在请求消息的设计上,一般除了会包括消息需要承载的内容以外,通常还会包括消息的发出方。在Akka中,对于其他Actor的引用一般都不直接使用对方Actor的明确类型,而是使用Actor所能够接受的消息类型利用ActorRef<T>
引用类型来引用。Akka框架的这种设计可以充分的使Actor之间解耦。
为了能够达到通用设计,在设计Actor的消息协议的时候,一般会采用定义空接口作为通用的消息类型,各个Actor中所使用的消息类型均从空接口中派生。这样的设计可以使Actor与消息之间的耦合大大降低。例如Request和Response可以这么设计。
|
|
在网络能够见到还有一种将Request和Response类定义在接口中的写法,这样也是可以的,而且比较节省文件数量(Java会在乎这点儿文件数量么?)。转换成这样的写法如下例所示。
|
|
这样定义出来的Request和Response在使用的时候就需要使用Command.Request<T>
和Command.Response<T>
的形式了。
在以上两个示例中,可以发现一个很相似的位置就是Request和Response都使用ActorRef<Command>
引用了消息的发送者。这也是Actor模式在实际使用中的一些习惯,通过ActorRef<Command>
的定义,Actor可以从消息中获得消息的发送来源。如果Actor的逻辑是需要回复的,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消息中附带的发送者引用,直接将所需要发送的数据返回发送者。而在消息体中所有的具名类型,都明确的指示了需要在Actor之间传递什么样的消息。虽然不再像Akka Classic那么自由,但是Actor之间交互所使用的协议变得更加安全了,消息的处理也变得更加明确了。
Actor Context
Actor Context顾名思义,是一个Actor运行的上下文环境。这个上下文环境通常被用来做以下这些事情。
- 创建子Actor并进行监管。
- 监视其他的Actor收到的终止事件。
- 记录和输出日志。
- 创建消息适配器。
- 利用Ask与其他的Actor进行交互。
- 动态获取Actor自身的引用。
要在Actor中使用Actor Context,可以将其作为Actor构造方法的参数来将其传入。例如常用的Actor的基类AbstractBehavior
就需要使用ActorContext
来进行实例化。
常用的Actor种类
与Akka Classic中所使用的AbstractActor
和AbstractUntypedActor
不同,Akka Typed使用Behavior<T>
作为Actor的代表。在Akka Typed中,一个Behavior
就代表了一个处理信息的行为,而在一个Behavior
中还可以通过返回另一个Behavior
来表明如何处理下一个消息。
在一般的情况下,要定义一个Actor,大多都是从AbstractBehavior<T>
类继承来的。除了可以自定义Behavior以外,Akka Typed还通过Behaviors
类提供了若干拥有固定行为的Actor可供使用。
Behaviors.empty()
,会将所有发送来的消息都处理为unhandled。Behaviors.ignore()
,会忽略所有发送来的消息。Behaviors.stopped()
,使当前的Actor终止。Behaviors.unhandled()
,建议系统使用之前的Behavior,包括未处理的行为。Behaviors.same()
,建议系统使用之前的Behavior。
ExtensibleBehavior<T>
类继承实现Actor是另一种更加原始的选择,但是这样会丢掉AbstractBehavor<T>
提供的更加便利的操作方法。
Actor的基本构成
一个Actor完成处理一个消息是通过返回一个新的Behavior来实现的,而Actor里面要实现这一行为最核心的方法就是ExtensibleBehavior<T>
中提供的receive()
方法和reeiveSingal()
方法。这两个方法都需要返回一个Behavior<T>
实例。
如果Actor是通过继承AbstractBehavior<T>
来实现的,那么一般会选择实现createReceive()
方法,这个方法会要求返回一个Receive<T>
实例,Akka会根据返回的Receive<T>
实例来创建对应的receive()
方法和recceiveSignal()
方法。
在createReceive()
方法中,一般会使用AbstractBehavior<T>
类中提供的newReceiveBuilder()
方法来获取一个ReceiveBuilder
类的实例,然后再通过对这个实例进行配置来使其构建出我们所需要的Receive
实例。例如可以参考以下实例。
|
|
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,定义一个Actor的行为,最主要的就是定义ReceiveBuilder
里的onMessage()
方法,其实除了onMessage()
方法以外,ReceiveBuilder
里还有onSignal()
方法可供使用。只不过onSignal()
是用来响应Akka系统信号的。
ReceiveBuilder
中常用的onMessage()
方法和onSignal()
方法的签名有以下几个,可以参考在定义Actor时使用。
ReceiveBuilder<T> onAnyMessage(Function<T, Behavior<T>> handler)
,处理所有传入的信息。<M extends T> ReceiveBuilder<T> onMessage(Class<M> type, Function<M, Behavior<T>> handler)
,当传入的信息是T
的子类型M
的时候要进行的处理。<M extends T> ReceiveBuilder<T> onMessage(Class<M> type, Predicate<M> test, Function<M, Behavior<T>> handler)
,当传入的信息是T
的子类型M
,并同时满足筛选条件的时候要执行的处理。ReceiveBuilder<T> onMessageEquals(T msg, Creator<Behavior<T>> handler)
,当传入信息满足实例相等条件时要执行的Behavior创建过程。<M extends Signal> ReceiveBuilder<T> onSignal(Class<M> type, Function<M, Behavior<T>> handler)
,处理传入的信号是Signal
的子类型M
的时候要进行的处理。<M extends Signal> ReceiveBuilder<T> onSignal(Class<M> type, Predicate<M> test, Function<M, Behavior<T>> handler)
,当传入的信号是Signal
的子类型M
,并同时满足筛选条件的时候要进行的处理。ReceiveBuilder<T> onSignalEquals(Signal signal, Creator<Behavior<T>> handler)
,当传入信号满足实例相等条件时要执行的Behavior创建过程。
生命周期
Actor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Actor的创建和停止。在Akka框架中,Actor是有状态的,而且持有相当数量的资源,所以Actor必须被显式创建和停止。
要创建一个Actor,可以使用Actor Context提供的spawn()
方法。spawn()
方法的方法签名如下ActorRef<U> spawn(Behavior<U> behavior, String name)
,在spawn()
方法中,name
参数只是给创建的Actor起一个名字。
在Actor System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Actor,被称为守护Actor(Guardian Actor)。这个守护Actor除了需要负责其本身的业务逻辑以外,还需要负责创建所有的子系统Actor以及监视他们的生命周期。要创建这个守护Actor不是使用Actor Context提供的spawn()
方法,而是采用Actor System提供的create()
方法,这个create()
方法的方法签名与Actor Context提供的spawn()
方法的签名一致。
在程序设计中,一般并不推荐直接通过new
来实例化一个类,所以在Akka里,最常见的创建Actor本身的方法是使用Behaviors.setup()
方法。其使用可以参考以下示例。
|
|
要停止一个Actor并不难,如果一个Actor返回了Behaviors.stopped()
就会使它自己停止。然后这个Actor就会收到PostStop
信号,可以允许Actor做一些停止工作以后的清理工作。
如果要监视另一个Actor结束运行的情况,需要监听Terminated
信号。要监听指定Actor的Terminated
信号,需要使用Actor Context提供的watch()
方法来监听指定Actor的活动,如果想计划使用自定义的消息,那么就需要使用watchWith()
方法了。如果被监视的Actor产生了停止事件,那么监听Actor将会收到Terminated
信号,可以允许监听Actor做出一些对应的动作。除了可以监听到Terminated
信号以外,Actor还可以收到其他的信号。
消息的传递
Actor之间的消息传递一般都是通过tell()
方法来完成的,这个方法的使用在前面的示例中已经出现过。tell()
方法是ActorRef<T>
提供的,所以如果想要给Actor发送消息,首先就必须先获得这个Actor的引用。
除了可以使用ActorRef<T>
提供的tell()
方法以外,还可以借助ActorContext<T>
提供的ask()
方法来向其他的Actor传递消息。以下是ask()
方法的签名信息。
|
|
Actor System
初看Actor模式的介绍,感觉Actor模式在实现的时候应该所有的Actor都是散在的,或者是都存在于一个Actor池中,相互之间仅通过消息产生关联。但是在Akka框架中,所有的Actor实际上是以一个等级分层结构组织在一起的。所有的Actor根据它们的调用链自然形成了一个具有等级的分层结构。
Actor System是用于存放这个等级分层结构的容器,自然其中的Actor也就按照分层结构被组织在了一起。可以说Actor System是启动整个Actor处理链条的开始。
常用的Actor System实现是位于akka.actor.typed
包中的ActorSystem<T>
类。其实阅读过这个类的源码或者API以后就会发现,这个ActorSystem<T>
类其实也是一个Actor,只不过这个Actor比较特殊,是用来为其他Actor提供运行环境、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的。在这个Actor System中,每个Actor都是有其父Actor的,而且从根Actor开始,有三个Actor是比较特殊的。
最根部的Actor一般被称为根节点,通常用/
表示,它有两个子Actor,一是/user
,一是/system
。其中/system
主要用于Akka系统的内部管理,并不参与用户定义的Actor的运行。用户定义的所有Actor都隶属于/user
,也都由/user
负责监管,但是根据Akka的建议,用户自己定义的Actor最好还是由用户自己来进行监管。
在Akka的Actor模式中,Actor的监管机制一般都是采用级联方式处理Actor的失败问题,也就是说父Actor需要决定如何处理子Actor。所以对Actor的分组就影响了监管策略的建立。在默认情况下,Akka Typed采用的策略是停止子Actor,Akka Classic采用的策略是重启子Actor,但是监管窜略如果由我们来制定,那么就可以按照实际需求来定了。
子Actor的监管
一个Actor在创建的时候,可以利用Behaviors.supervise()
方法进行封装,设定其监管策略。例如以下设定代码都是十分常见的。
|
|
按照Akka中Actor的组织和监管形式,父级Actor在重新启动的时候,它所创建的所有子Actor也会随之停止和重启。如果想保持子Actor的运行状态,可以参考以下示例代码。
|
|
supervise()
包裹Behaviors.setup()
,那么父级Actor创建的所有子Actor都会随着父级Actor的重启,全部重新创建一遍。所以如果需要保持Actor的运行状态,需要使用Behaviors.setup()
包裹supervise()
。
获取Actor引用
要获取一个Actor的引用,除了在创建这个Actor的时候保存它的引用以外,还可以使用Actor System提供的Receptionist功能。
Receptionist采用注册制,Actor必须主动在Receptionist上注册才能让其他的Actor通过Receptionist获取它的引用。在Receptionist上注册Actor实际上就是将一个Service Key与Actor建立关联,在Akka中,一个Service Key可以对应多个Actor,这样在向Receptionist请求Actor时,Receptionist会回复一个列表,其中包括所有符合条件的Actor。
要获取一个Receptionist的实例,一般可以通过Actor Context来获取,即context.getSystem().receptionist()
来获取,或者还可以直接通过Receptionist
类提供的静态方法来进行操作。
Actor注册用的Service Key是需要通过ServiceKey.create()
方法来创建的,这个方法的签名为static <T> ServiceKey<T> create(Class<T> clazz, String id)
。从create()
方法的签名可以看出来,创建一个Service Key需要提供一个类和一个字符串。
以下是在Receptionist中注册一个Actor的常见过程。
|
|
在Receptionist中,所有已经注册的Actor组成的注册表是动态的,Actor会根据其状态不同,而从注册表中消失。如果需要监控Receptionist中注册表的变化,可以订阅Receptionist上某个Service Key的变化事件,并将其发送给指定的Actor。订阅事件的编码结构基本上与注册Actor的编码结构相似,只是注册中的Receptionist.register()
方法需要换成Receptionist.subscribe()
方法。Receptionist.subscribe()
方法的签名为static <T> Receptionist.Command subscribe(ServiceKey<T> key, ActorRef<Receptionist.Listing> subscriber)
。从Receptionist.subscribe()
方法的签名可以看出,订阅Receptionist变化的Actor需要能够处理Receptionist.Listing
消息。
在Receptionist中寻找Actor的Receptionist.find()
方法的签名基本上与Receptionist.subscribe()
相同。
最小入口程序
要构建一个最小的入口程序并不难,只需要使用已经定义好的守卫Actor构建Actor System即可,但是不要忘了Actor System也是一个Actor,需要手动关闭和拆解。
|
|
与Spring集成
虽然Akka是一个体积不小的框架结构,但是要把它与Spring结合使用,并不是很难。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明确Akka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有Spring来管理的。
Spring中最底层的功能是IoC,这需要Spring能够掌握系统中绝代多数的组件实例才可以。但是在Akka中,Actor都是有Actor System控制的,并且都是呈登记分层结构组织的,而且Actor的实例基本上都是在父级Actor中创建的。明白了这些内容,就基本上明白了将Akka与Spring结合时所需要解决的难点。
首先必须要实现的是,把Actor System实例托管给Spring。这一步非常简单,只需要在Spring中实例化一个单例的Bean即可。其次,对于Actor的生成,可以利用Spring的prototype
级别的Bean来生成。例如以下示例。
|
|
使用@Named
注解主要是因为Akka在初始化Actor的时候必须使用Actor System或者Actor Context提供的工厂方法,不能直接使用构造函数。
另一种生成Actor的方法是实现Akka中提供的IndirectActorProducer
接口。通过这个接口可以定制一些Actor的生成方式。例如可以构建这样一个通过构造函数生成Actor的Producer。
|
|
之后可利用其构建一个用于生成Actor的代理。
|
|